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徽商故事
胡適曾形象地將徽商稱之為“徽駱駝”?;丈棠_踏實地、吃苦耐勞、開拓進取的“徽駱駝”精神的確是一筆寶貴的財富。在濱海城市青島,就有這樣一位新徽商,他早年離開家鄉勇闖商海,用自己的奮斗,演繹了一段“徽駱駝”傳奇。
中科院青島科教園,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,聚集13家科研院所涉海優勢力量,建成亞洲最大的海洋研究集群,將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供強大而可持續的智力支持。眼下,位于青島市的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,這其中就有一支來自安徽的隊伍——安徽建華建設集團。作為項目負責人,王明春一有空就往工地上跑,他明白這大國重器工程質量馬虎不得。
王明春,1964年出生在安徽六安舒城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。少言寡語的他從小勤奮好學,兄弟7人中就他一個讀到了高中畢業。
1983年,王明春以2分之差高考落榜。無奈之下,他只好來到舒城一家國營建筑公司干起了鋼筋工。24歲時,他跟隨公司的項目來到青島。
盡管鋼筋工的工作很累,但只要下班回到工棚,王明春就會拿起書本獨自沉浸在知識的海洋,全然不顧周圍的嘈雜和紛擾。他認真學習的身影也成了工棚中一道獨特的風景。
王明春知道,沒有知識,一輩子只能在工地上“賣苦力”。于是從測量、看圖紙學起,虛心向前輩、同行請教,逐漸積累了施工技術和管理方面的知識與經驗。
一晃7年,王明春在工地上摸爬滾打,做過鋼筋工、水泥工、木工等多個工種,對建筑行業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。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下海經商的熱潮席卷而來,不甘心給別人打工的王明春決定自己創業。1995年,他借了一筆錢作為創業資金,召集一批同鄉,組成了一個規模不大的施工隊。
萬事開頭難。由于公司剛剛成立,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很難接到業務,一開張就陷入了“無米下鍋”的艱難處境。
創業遭遇的窘境,讓王明春始料未及。就在彈盡糧絕之際,“老東家”向王明春伸來了橄欖枝,希望他回公司重挑大梁,但是眼瞅著和自己一起出來打拼的十多位同鄉,他拒絕了這一份好意。
公司沒有名氣,王明春就帶著業務員一家一家單位上門推介。王明春得知青島一個商業住宅項目即將開工,他就想方設法打聽到項目負責人的住址,每天傍晚,就帶著公司的情況介紹、資質材料到門口苦等,可是一連幾天都吃了“閉門羹”。但是王春明沒有輕易放棄,一直守候了半個月,對方終于被他的誠心所打動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王明春得到了來青島后的第一個屬于自己的工程項目。為把打響這頭炮,他和工人們同吃同住,嚴把安全生產和質量管理關,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務,受到甲方和認可和合作伙伴的好評。王明春的公司也從此在業界打開了市場。
工程進度可靠,工程質量上乘,王明春的公司聲名鵲起,他開始陸續承建大量的工程項目。哪兒有工程,王明春就帶著隊伍奔赴到哪,堅持奮戰在第一線。2000年,王明春參與安徽建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改制,正式成為公司的掌門人,也同時按下了企業發展的快進鍵。他先后成立了勞務、置業、設計等一系列子公司,延展產業鏈條、拓展商業版圖,將業務范圍輻射到了山東全境。
堅守“干良心活,蓋放心房”的誠信理念,王明春不允許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項工程、任何一道工序上有偷工減料的做法。30多年來,他帶領企業多次參與政府重大工程建設,先后捧回山東省建筑工 程質量“泰山杯”、上海市建設工程“浦江杯”、浙江省建筑工程“錢江杯”等獎項,以及“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”“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”等多項國家級榮譽。王明春在青島建筑行業拼出了一塊金字招牌。
作為青島市安徽商會會長,王明春時刻不忘搭建好商會這個“娘家平臺”,一方面為安徽老鄉在青島創業提供條件,一方面為家鄉安徽的發展對接項目。
吃苦、耐勞是創業者的標配。創新的、求變則是企業騰飛的翅膀。多年的拼搏,煅造了王明春不怕苦不怕累的頑強性格,也鑄就了他講誠信、重承諾的精神品質。他的成功更得益于他在建筑行業的深耕厚植。我們感謝王明春在異鄉展現了安徽人的形象,展示了新徽商風采,也祝愿他的企業發展得越來越好!